研究生座谈会纪要  
 
 

2017年秋季研究生座谈会纪要

时间:201859日下午

地点:博文楼研究生会议室(二)

参与者:

教师:陈葵阳教授、潘淑娟教授

学生:马列主义学院共2人:2017级马列主义原理1人、2017级专门史1人。

金融学院共8人:2017级金融学2人、2017级金融专硕2人、2016级金融学2人、2016级金融专硕2人。


一、马列主义学院讨论的问题

总体上马列主义学院学生对本院的培养方案、教学设施、师资队伍等方面状况持充分肯定态度。认为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合理,授课老师及指导老师知识面宽广,精力充沛,关注学生成长。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均能注重提高教学吸引力,引导学生深入思考,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。特别对刘超、曹天生、魏红霞、吕杰等老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持续努力表示钦佩和感激。

参加座谈的的学生认为,由于马列主义学院没有本科生,又由于专业的局限性,听科研讲座的机会少,别的专业的科研报告听不懂。并由此形成另一个局限:与其他学院的同学联系机制薄弱,难以形成跨专业合作的契机,缺乏培养马院学生跨专业的能力机会,希望学校能创新机制,拓展马院学生的成长空间。


二、金融学院关注的问题

金融学院与会学生讨论的问题集中在培养方案、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。

关于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讨论

第一,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。

由于多种因素使然,金融学和金融专硕本科学科背景不同(包括本科专业背景和学校背景)的学生,对学院的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的看法,呈现出矛盾和纠结。无论是专硕亦或学硕,凡本科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,多表示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与课堂老师所讲的内容,除了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以外,均无多少新意。尽管授课老师安排有拓展性的内容,这些学生均处于“无感”状态,因为老师要顾及本科非金融专业的学生的接受能力,导致所开设课程是“对本科课程的重复”。而本科非金融专业的学生看法恰恰相反,感觉上课内容很深,消化理解很吃力。因此,与会学生提出,可否“因材施教”,区别安排课程内容。

针对个别课程,如计量经济学和金融计量经济学到底如何区别?有不解。学生问,如果金融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“进阶”课程,其内容应该更深些,而实际上,也是因为听课对象的原因,课堂教授的内容反而浅显。

许多金融专硕的学生反映,专硕多为本校考“985211”高校调剂回来的,生源质量非常好,但是依据培养方案,学校似乎不重视专硕的科研能力培养。具体的说,不要求专硕学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,指导老师自然也不重视对学生科研或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。而从工作后的校友反映看,正规用人单位比较重视这方面的能力。有同学对导师跨专业指导学生的后果(包括专业理论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指导)有所担心。

第二,实践能力培养资源匮乏。

专硕学生反映实践能力培养(包括实习、实验)由于缺乏资源和制度性支持,基本处于“放任自由”状态,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,课程设置与金融机构真实的运作差距甚大,使得很多学生对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感到“迷茫与无助”。

第三,许多学生对学院师资水平表示好感,与会学生对任森春、左晓慧等老师的教学态度、创新与教学效果表示充分肯定。有位学生对张长全老师安排和参与的跨届别“每周读书会”(有时还有已经毕业的校友参与)的活动特别赞佩,认为这个活动促进了同学之间的读书、讨论、思考碰撞和科研合作,以及金融行业真实信息的获取。


三、关于职业发展的讨论

马列主义学院的学生对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前景都非常清晰和认可:高校、中学和公务员。

金融学院的学生有些迷茫,渴望了解和了解正处于转型发展中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,希望学院能给与指导和帮助。






整理、执笔:潘淑娟、陈葵阳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2018512


(呈报冯校长及研究生处)



附记:

为了深入理解和了解不同学院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状态,本次座谈会选择了一个大学院金融学院,一个小学院马列主义学院的学生,希望能通过深入交谈,重点了解学生对教学科研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思考。